一般來說,遊客只會走紅色路線的出發點到十二湖庵路段,
也就是看完最有名的青池、雞頭場の池、沸壺の池,
我卻走完紅的,接著走綠的,最後公車班次難掌握,乾脆再繼續走回車站
這天在山裡走了五個多小時,平常我不是個愛登山踏青的人,頂多減肥每天走一萬步,
白神山地涼爽的氣息,還有湖的變幻美景讓我不覺得走山路是苦差事,
不禁佩服日本人經營山林的用心,步道採自然的木圍籬,泥土則鋪上大量落葉和木屑吸震所以好走,
即使後來走在原始林步道沒有人工步道,還是有清楚的路線和落葉鋪設,林相保育良好,
(雖然我一度想到來台灣砍伐森林的殖民惡行卻把自己國家保護得很好,XXX之類的,想好遠)
隔一小段還會有搭配風景的看板,例如深呼吸、風之道、水之音...之類的,很有趣。
這次旅行我看了三個池:十二湖青池、北海道摩周湖神之子池、美瑛青池,
都是名池,各有特色,但透過樹梢照映在十二湖青池的光折射出的池景瞬息萬變,魔幻的靛藍讓人驚嘆。
為了等待透過雲隙而下的光,我們在青池畔停留許久,一度有片刻的短暫時光,遊客散去只剩我們兩人,
風吹動樹葉的聲音、鳥的鳴叫、光在池上跳舞的變化,池底隨著光時而透明澄澈,時而藍得如宇宙玄妙,
池裡還有魚悠游,一隻青蛙懶洋洋的游在池裡,偶爾動一動牠的蛙腿,池底的樹靜止姿態卻像幅極簡禪畫,
這些再也不能倒帶的旅行中分分秒秒的美好偶然,造就了白神山地青池在我心中的地位。
走到青池,非常非常簡單,反而到十二湖比較難...,還有天氣因素也很難掌握,
我到訪的時間是梅雨季,先前也看過網路分享,雨天的青池會讓人摸不著為什麼它有名,
我懂,應該是藍得近乎黑黑的吧,出發前一直看著雨天的因應,如雨靴雨衣之類的,
官網還有一篇雨季的白神山地專文,大概是說雨中的白神山地另有一番美,
知道不容易,所以我才在擁有了青池的美的時刻,下定決心好好走一走這裡。
相較於需要光來發生變化的青池,雞頭場の池、落口の池、王池這些池,比較像日月潭(愛呆丸啦),
八景之池旁的食堂還有天鵝船可以踩,(就說像吧)。
沸壺の池就比較奇妙了,池底有枯木,池色則是一邊淡藍,一邊碧綠,
光來時先灑向藍色那邊,藍色就如燈亮起般更藍然後正常,再灑向綠,換綠變得綠波粼粼,
接著兩邊都暗下,只剩下池底枯木,像噴泉水舞一樣的變化,看上一陣子,非常有趣。
十二湖庵有以沸壺池水泡的抹茶配上一顆甜果子,無料,坐一下,聽聽水之音,
「せせらぎ」是潺潺水聲的意思。
休息過後沿著車道經過越口の池來到王池東湖,這段路搭公車時有經過,
當然沒什麼行人,偶有遊覽車,一對年紀約五十多歲的夫婦原本走在我們後面,
沒多久就超越,幾公尺的距離之後漸漸的連他們的車尾燈身影都見不到,下坡還能走輸老人家...
到王池東湖後我們就切入登山步道,這段路大部分是下坡並不難走,一路沒再遇過其他遊客,
樹林裡溫度很舒適,沒有蚊子,實在是很悠哉的散步行程。
走到大崩山展望所,先前超越我們的老夫妻已經喝完水看完風景,要繼續出發,
在這裡可以很近的看到崩山裸露的岩層,下面似乎就是垂直的溪谷。
走到八景之池已經是下午兩點,有一間食堂兼旅館,過了午餐時段只提供咖哩飯,餓了什麼都好吃,
老闆娘問我們是台灣來的嗎?她說秋天比較多台灣遊客,的確,在這裡幾乎聽不到國語,
秋田也好、青森也好,遇到的幾乎是日本老人團遊客,沒有熟悉的國語當然更沒有標準國語囉,
我喜歡這個把蘋果汁當水喝、充滿許多沒見過的食物,看起來都想像不出味道,入口卻好吃得驚奇,
沒有日本細緻到可以說是刻意的待客習氣,卻也知道你的需求並默默滿足的地方。
吃飽後,雖然食堂旁就有公車站,時間卻還久,便決定沿著濁川旁的車道走回十二湖站,
2公里左右大約走了40分鐘,車道走起來比較熱,也沒有落葉吸震,
沿路就是互相開玩笑地說,過了下一個彎就到囉,好幾個彎後終於看到海和車站,回頭看很有成就感。
回到十二湖車站,還沒人,山中無歲月,在這人煙稀少的山裡,真的不容易覺察時間的長短,
這天是旅程的第二天,前一天的台北生活卻好像是好多天以前的事,彷彿已經開始旅行很久,
旅人模式全開,搭上車後本來想補個眠,午後的海景又太吸引人,坐在車裡,看著大窗外的風景,奢侈的片刻啊。